2024-11-08
一两黄金一两墨。徽墨,兴于唐末,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因产自古徽州府(今安徽省黄山市)而得名,其形制丰富、造型生动、图案精美、雕工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山地区松林资源丰富,湿度和温度适宜,为徽墨的生产、制作及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汇聚自然精华和匠人智慧,以松烟、桐油烟、漆烟为原料,历经炼烟、和胶、杵捣等二十多道工序,方能成就一方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徽墨。徽墨色泽黑润,质地坚硬,书写入定,不晕不散,历久弥新,散发馨香,兼具防蛀功效。
张少华,徽墨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1978年进入屯溪胡开文墨厂,师从曹德成,从最基础的炼烟、和料等工序学起,经过四年磨炼,成为车间技术骨干。在墨厂工作期间,张少华成功带出了七名徒弟,扩充了技艺传承队伍。2001年墨厂改制,张少华选择了自主择业,创立了程君房少华墨庄,深耕徽墨制作技艺、积极推广徽墨文化,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博物馆、书法家等量身打造特色徽墨,产品畅销国内外,赢得广泛赞誉。
“做的墨戳到手里面,就永远待在里面了,也就是到老都退不掉,因为它跟肉长到一起了。到下雪天,手开裂了,那真是更硬,一条一条的。”张少华如是说。
徽墨制作涵盖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抛光、描金、包装等主要工序,制出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好墨的金贵,还在于秘制的配方,徽墨制作技艺流派纷呈,共同传承着千年文化精髓。
然而,原料不足和工匠匮乏,威胁着徽墨的发展,精湛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危机,急需抢救、保护、传承。2024年,张少华老师加入为困难人员赋能增收的“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师带徒公益项目,寻找到2名就业困难人员,跟随他学习徽墨制作技艺,引导他们走上非遗传承之路。
学徒叶方宇说:“在描金边的过程中,里面的纹路比较细小,可能是我太心浮气躁了,有些颜色总是涂出去,张老师会和我说,慢慢来,心平气和的描。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现在基本不会出错了。”
学徒丁祥鸿说:“我打算一直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也做下去。因为学了这个技艺之后,会让我的生活更加稳定,生活压力、经济压力都会得到一些缓解。”
张少华老师说:“‘团善昌南·最美传承’支持我们经费,帮了我们很大的忙,轻松了一大部分,能够让我们找来的人,更有机会留在这里,继续干下去,单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感谢‘团善昌南·最美传承’这个项目。”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师带徒公益项目,助力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非遗传承两难问题,支持能够提供或推荐工作机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其非遗基地所在社区、乡村的困难人员提供见习场地、工具材料、学徒补贴等必要条件,实施30天教学计划,向困难人员口传心授非遗技艺,赋能增收,传承技艺,改善生活。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团善昌南助力改善困难群体就业难、非遗文化传承难。团善昌南,至美至善,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