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思源·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天纹之页·壮锦技艺

    2024-08-13

壮锦,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古老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被誉为“天纹之页”。壮锦以棉、麻线为基础原料,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在织机上用通经断纬的方法进行手工编织,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而著称,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锦技艺起源于唐宋,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清代《竹枝词》: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邻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说的就是当年家家户户织锦景象。

微信截图_20240813161134.png

壮锦作品以几何纹和具象纹样为主,色彩斑斓,图案生动,结构严谨,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

完成一件完整的壮锦作品要经过牵经线、整经、穿筘等15道工序。这门工艺,对每天都要繁复穿梭的织锦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完成一张宽50cm,长180cm,难度一般的传统彩色壮锦需160个小时左右,中等难度的壮锦织造时长翻倍,多种颜色所配出的绚烂壮锦耗时更长。

微信截图_20240813161049.png

梁恒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荣获广西八贵天贡金奖、中国深圳冬季文博会壮锦金奖。梁恒源自幼接触壮锦,热爱家乡文化,为保护和传承壮族织锦文化,他开设了壮锦传承基地,基地的作品处处体现着对天纹之页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发扬。

 作品.jpg

壮族织锦技艺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工艺,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很大的传承困境。近年来,梁恒源老师致力培养面临就业压力且对壮锦技艺非常感兴趣的学徒来学习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表示,传统的技法是相当难学的,自有一套系统的记录的方法以及培训的方法,通过培养当地的织娘,让他们学习技术以后,能够得到就业的机会和更多的帮助,从而解决了文化传承难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个问题。让更多的留守妇女能够有生活的收入,能够顾家,也通过这门技艺能够改变生活,因为热爱,所以选择这项非遗传承。

2023—2024年度,梁恒源老师参与了“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师带徒公益项目,帮助5名乡村困难人员学习壮族织锦技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动员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30天研习计划、见习场地、工具材料、学徒补贴(每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必要条件,采取师带徒方式,向就业困难人员口传心授非遗技艺,每帮扶1名16-59岁就业困难人员即可获得1万元传习活动补助。

师教徒.jpg

学徒樊春圆谈到山区的人生活比较困难,想学一门技术改善一下生活。在梁恒源老师耐心地教导下,学习壮锦技术,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徒弟-樊春圆.png

学徒盘玉燕,因为年纪大了,不容易找到工作,参加了团善昌南项目,不仅学习到传统技能,还能补贴一些家用,改善了生活。

盘玉燕.png

蓝岚表示,疫情过后,生活变得非常的艰难。感恩团善昌南项目,让她学习了壮锦技艺,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徒弟-蓝蓝.png

梁恒源认为现在需要不断创新壮锦技艺,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广西壮锦,让它走进人们的生活。感谢平台能够给予帮助和扶持,让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能够学到新的技能和生活下去的希望。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团善昌南,团聚行善,聚天下之力为困难就业者赋非遗之能。团善昌南,至美至善,天下为公!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