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思源·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古朴清凉·藤编

    2024-08-13

中国藤编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藤编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因其外皮色泽光滑,弹性极佳,成为藤编手艺人的天然编织材料。汉阴藤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与变化呈现出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深刻的民族习俗、政治、文化、经济、宗教乃至审美的历史渊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未命名.jpg

藤编主要以天然藤枝、藤芯或竹为骨架,然后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编织而成,充分发挥藤条柔软、不易折断的特点。编好的藤编器具具有环保耐用的特点,更符合人体工学。藤编的主要工序有打藤、拣藤、蒸藤、洗藤、剥藤、晒藤、削藤、编织、打磨、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打藤即将藤条表面的尘土打除,削去藤上的节疤,为后续工序做好基础准备工作;接着是拣藤,即筛选合格的藤条用于编织;蒸藤是将藤条进行高温蒸煮,便于剥去藤皮同时起到杀菌的作用,5个小时之后将已杀菌的藤条取出;洗藤就是清理藤条,在进行高温杀菌后藤条已非常洁净,边清洗边敲打,有效去除藤条上的残留污垢;剥藤是在去除藤皮之后,将藤条剥成均匀的两半;晒藤使得藤条更便于保存;削藤即规范藤条尺寸用于编织;将藤条按照规律一步一步进行编织;将编织好的器具进行精细的打磨,去除多于毛刺;最后是上色,在色彩上,大多采用原藤的浅黄色,或加工、漂白为白色、象牙色,显得柔和典雅,有些则配以咖啡色、棕色等。

 拼接图.jpg

刘涛,汉阴藤编非遗传承人,2000年起对藤编的下料、制作骨架、编织、装饰等全流程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2005年回乡创业,结合汉阴当地藤编技艺创立了藤编厂,吸纳周围近50名村民就业,平均增收3000元,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

 刘涛.jpg

近年来,刘涛老师致力于培养更多面临就业压力、对藤编感兴趣的学徒来传承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更多村民实现就业。2023—2024年度,刘涛老师参与了“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师带徒公益项目,帮助5名乡村困难人员学习藤编技艺,实现了稳定就业。“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动员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30天研习计划、见习场地、工具材料、学徒补贴(每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必要条件,采取师带徒方式,向就业困难人员口传心授非遗技艺,每帮扶1名16-59岁就业困难人员即可获得1万元传习活动补助。

学徒陈绪珍谈到,由于身体原因,就业比较困难,有幸参加团善昌南项目,在刘涛老师耐心地教导下,学习藤编技术,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r1.jpg

学徒沈桂芝表示,感恩团善昌南项目,让她学习了藤编技艺,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r2.jpg

学徒周贵富,由于腿脚不便,干不了重活,就业困难。参加了团善昌南项目,不仅学习到传统技艺,同时也带来了收入,他希望能够传承这份技艺,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r3.jpg

刘涛老师认为最吸引的点在于平台展示,能够传承优秀的非遗文化,帮助带动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带动经济。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团善昌南助力改善非遗传承难、稳定就业难。团善昌南,至美至善,天下为公!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