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
织成蜀锦千般巧,不出当时一只梭。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源自古老巴蜀之地的艺术瑰宝,如同千年时光中缓缓流淌的锦绣长河,以其独有的韵致与风华,织就了华夏文明中一抹绚烂夺目的色彩。它不仅是丝织品中的极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成都土地肥沃,岷江环绕,桑蚕丝、草木染、江水濯,加上经锦工艺,蜀锦应于天时地利人和而生,其价寸锦寸金。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锦之美,在于其图案的繁复多变和色泽的流光溢彩,从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到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从壮丽的山川河流,到精致的亭台楼阁;或如雨后初晴的天空温婉雅致,或如春日盛开的花朵明媚鲜艳,在光线的照耀下,跃动于锦缎之上;无一不展现出匠人们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
蜀锦的制作工艺,分为经线起花的丁桥织机技艺、纬线起花的大花楼织机技艺和小花楼织机技艺。丁桥织机工艺流程为设计图样、点意匠、丝线准备、上机、织锦等几个重要过程;大、小花楼织机工艺流程是一样的,分为设计图样、点意匠、挑花结本、过花(把挑花结本形成的小样移植到花楼上)、上机织锦拉花、丢梭,两人通过多年配合才能熟练完成。
古蜀锦织造用的是经锦工艺,是蜀锦织造技艺中独有的、非常难学的织造技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蜀锦织造技艺”区级传承人刘先进老师就是为数不多的掌握经锦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出身于蜀锦世家的刘先进,痴迷于研习老刘家独有的蜀锦技艺,师承胡玉端、王君平、廖成修、戴有泉先生,成为古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2015年,他创办了四川秦汉蜀锦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古蜀锦研究、拯救、恢复与开发。丁桥织机是古蜀锦纺织技艺的“活化石”,承载了两千多年前的古蜀文化,2016年,刘先进老师复原了第一台唐中期以后几乎失传的丁桥织机,并在成都市博物馆用其还原了2000多年前的经向提花织锦技艺,就连国家一级文物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也是用其一比一织造出来的。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手工蜀锦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愿意踏实耐心学习的人越来越少,蜀锦面临传承难的困境。刘先进老师在担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和成都大学的客座教授后,大力向年轻人传播蜀锦文化,希望壮大传承队伍。2023年,帮助困难人员赋能增收的“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师带徒公益项目邀请刘先进老师加入,在其工作室所在社区,寻找到5名就业困难人员,跟随他学习蜀锦织造技艺,引导就业困难人员走上成为手艺人之路。30天学徒期结束后,刘先进老师根据其学习情况,向其提供或推荐就业机会。
学徒辜梦轩,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蜀锦,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蜀锦技艺,实现就业,改善生活,传承文化,为小家和大家贡献绵薄之力。
学徒刘世毅,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学习美发养家糊口,疫情期间失业,而后接触到蜀锦,觉得这是一件能干一辈子的事业,希望可以通过学习蜀锦技艺来获得一份稳定收入,改善生活。
刘先进老师感谢“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师带徒公益项目的资金扶持和大力推广,让周围的就业困难人员有机会学习蜀锦技艺,带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师带徒公益项目,助力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非遗传承两难问题,支持能够提供或推荐工作机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其非遗基地所在社区、乡村的困难人员提供见习场地、工具材料、学徒补贴等必要条件,实施30天教学计划,向困难人员口传心授非遗技艺,赋能增收,传承技艺,改善生活。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团善昌南助力改善困难群体就业难、非遗文化产传承难。团善昌南,至美至善,天下为公!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