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2024年9月起,青海省级非遗传承人朱二奴在青海省民和官亭镇中心学校、青海省民和古鄯镇中心学校、青海省民和西沟乡中心学校的“思源非遗教室”为学生教授河湟刺绣。
非遗传承人介绍
据了解,朱二奴老师,是青海省“河湟刺绣”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国家级乡村工匠。她和丈夫邓西银共同创办河湟刺绣传承基地。
因受母亲的影响,她9岁时就跟随母亲学习拈针舞线,学习平绣、剁绣、盘绣等各种土族传统刺绣针法。
朱二奴的刺绣成名作《生命之花》,它整体如同一个花篮,由佛手、蝴蝶、凤凰和蝙蝠、蜈蚣、牡丹花等象征福寿、吉祥如意的图案组成,寓意着对新生命的孕育,或者表示多子多福、健康长寿。
非遗老师说
朱二奴老师:
给孩子们上非遗课,我很高兴,希望学生能喜欢上这门河湟刺绣课,可以在学习刺绣的过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感谢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开展“非遗保护计划”公益项目,助力非遗进校园,让小孩子来学习这个河湟刺绣。
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会先教他们一些刺绣的基本技巧,例如,怎么穿针、怎么引线,以及怎么搭配颜色。
邓西银老师:
河湟刺绣,是河湟地区的一种绣种。河湟地区,就是我们的黄河、湟水河、大通河,三条河经过的一个三角地带,这个区域叫河湟地区。
我在课程中,为孩子教授非遗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生的上课感受
提问:你在非遗课上学到了什么?
非遗学生:朱老师为我们教授了青海的河湟刺绣,我们了解到河湟刺绣是非遗项目。
提问:这堂课老师教授了什么内容?
非遗学生:老师主要教授了结粒绣、之字绣和花瓣样式的缠枝绣。
提问:课程的哪一点让你印象深刻?
非遗学生:结粒绣很吸引我,它很需要技巧,绣出来的作品有立体感。
非遗科普:河湟刺绣
2009年10月,河湟刺绣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湟刺绣是“青绣”的一类,伴随三川土族的成长、发展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古朴气息。
从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南路开通,随着唐蕃古道的开通以及茶马互市的设立,大量丝绸和刺绣制品不断涌入河湟地区,促进了青海刺绣的发展。
青海民和官亭镇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东大门,因此成为青海刺绣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河湟刺绣主要以平绣为主,另外还有盘绣、拉绣、网绣、锁绣等多种绣法。在刺绣的题材上,多表现青海本土元素。
用途主要集中在生活日常实用的鞋、袜子、腰带、辫筒、枕头、衣领、衣袖、裤带和观赏性的钱褡、荷包、口袋片、钱包等。
( 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链接,一起聆听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网易云音乐联合出品,李晓林先生作词、胡海泉先生作曲并演唱的《一个都不落下》乡村振兴公益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