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5
艺术在人类文明之路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自我表达,认识自身和世界。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推动力之一。
艺术治疗诞生于上个世纪中期,由精神病学家南姆伯格创立,主要通过绘画创作等艺术手段帮助患者释放难以言表的情绪,进而控制患者的行为,解决患者的问题,获得身心整合。在特殊教育领域,它逐渐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康复与教育方式。
《吕氏春秋》中说音乐能够“和心”“适行”,《黄帝内经》提出“五音疗疾”的实践原理,中医的“音乐疗法”则是借助音乐的能量来疗愈身心,让心理反作用于生理,从而达到“曲终病散”的目的。
清代青城子《志异续编》中记载的一则故事:一士人长睡不醒,偶醒也是两目倦怠,名医叶天士诊断后未开一药,只命家人买来小鼓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弟子问其原理,叶天士说,脾困而人乏,鼓声能醒脾,因而是最佳良药。此种诊断之法也正好对应了《黄帝内经》“五音对五脏”的说法,五音对人体脏腑的条达、神志的摄养具有调节作用。
将“音乐疗法”体系化的却是奥地利医生厉希腾达尔,1890年他提出“音乐医生”。1944年,密执安州组织了第一个音乐治疗学会。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近年来,针对疗养院精神院患者、老年病、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等都在不断探索发展之中。
“团善昌南-孤独症儿童艺术疗愈”项目为100名孤独症儿童每人提供了48课时的音乐疗愈服务。通过非洲鼓、中国鼓等乐器的学习,音乐课有效的提升了受益对象的音乐素养,提高了受益对象对集体指令和游戏规则的理解。通过音乐律动调动孩子们的参与意识,使用打击乐器、舞蹈和互动音乐游戏,有效地吸引了众多孩子的参与,培养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参与外界活动的能力。
神经心理学家实验证实,人脑左半球与抽象思维、细节逻辑有关,右半球则与音乐、美术等能力有关。以言语为中介的疗法在矫正认知或信念引起的心理疾病颇为有效,但在处理情绪障碍时就有些无能为力。美术是将潜意识内容展现出来的过程,图画传递的内容更丰富,可以准确表达画图者的所感所想。
孤独症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任何行为都具有个人特色,画材的选择、画幅的大小、落笔的轻重、色调的搭配等,都能够让老师和家长直观感受他们的内心情绪。通过美术作品,孩子们将无形的情绪有形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团善昌南-孤独症儿童艺术疗愈”项目为100名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每人提供48课时的美术疗愈服务,老师们精心设置了水彩画、水粉画等绘画课程内容。绘画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稳定情绪,还能通过取用画笔、塑造轮廓、上色等连贯行为锻炼精细动作和逻辑能力。
手工艺术治疗,指借某种材料载体和创作手法,完成艺术作品的治疗过程。如折纸,泥塑,染织等手工活动,其作品呈现形式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手工布满了神经纤维,用手触摸不同的材料可以刺激神经元重组,通过触觉丰富视觉效应,有助于大脑的发育,相比于美术治疗,手工艺拥有三维空间感,有利于空间认知感的塑造。此过程中锻炼儿童的思考力、创作力、表现力以及手、眼、脑三者的相互协调能力。
孤独症儿童因存在认知、沟通等障碍,在与其它孩子相处时无法融入周围环境。手工活动平台,很好的引导孩子们与他人接触,同时促进孤独症儿童各种感官的互相配合,锻炼知觉与认知能力。
“团善昌南-孤独症儿童艺术疗愈”项目为100名孤独症谱系障碍群体每人提供了48课时的手工疗愈服务。中心老师为孩子们设计了剪纸、黏土、串珠等内容,主要提升手眼协调、工具使用、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
在手工制作课上,孩子们的情绪完全投入,老师发现孩子们的焦躁情绪随着手工的制作时间逐渐稳定。手工制作完成后,老师鼓励孩子们进行成品的展示,同学之间互相观察作品,进行情感互动,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内心产生了满足感。
实践证明,音乐、美术、手工作作为孤独症儿童康复的辅助手段是有效的,100名孤独症儿童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家长满意度也比较高,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公益项目可以持续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