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慈讯网 2014-02-10
联劝公益项目“一个鸡蛋的暴走”,去年的相关微博数远超前年,吸引了392支公益队伍、募集的360余万元善款,相较前年增加80%以上;雅安地震发生后72小时内,新浪微公益平台已筹得上亿善款……最近由市慈善基金会举办的 “蓝天下的至爱——上海慈善论坛”聚焦“现代慈善的媒介发展”,许多与会慈善人士说,“微公益”打开了中国“社会化劝募”新局面。
么是“微公益”?一些新媒体人士认为,“微公益”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做公益,二是鼓励激发人们挖掘身边微小需求,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和传递爱心。 “微公益”的影响力超出想象。新浪微博社会责任总监贝晓超介绍,新浪微公益平台上线21个月,累计协助发起8000多个微公益项目,筹款超过1.7亿元,800余万爱心网友直接参与微公益活动。
“微博和微信,是我们参与慈善的最直接方式。”许多网民这样说。在最近举行的“蓝天下的至爱——爱心全天大放送”活动中,许多公益团体一边组织志愿者上街劝募、一边发微博微信“直播”活动情况。借助这样的社会化平台,一个个原本独立的“个体”被迅速链接起来,雅安地震发生后,新浪微博开放灾区寻人数据,与 “百度”、“搜狗”等合作方实现数据互通,提升了救灾效率。一些慈善人士提到,公众可以向微信公众账号发送自己所在位置,这一功能应在紧急救灾中发挥更多作用。比如受灾地区群众和当地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地理位置定位,精确发出救灾需求;机构微信可以向周边地区粉丝推送救灾需求,相关救灾动态抓取之后,可以在网络地图展现,在微信、微博、网站等各个地方展示与传播。
去年年底发布的 《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已经逐渐逼近PC网民规模。预计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超过整体PC网民规模,手机将成为“第一上网终端”。一些公益人士开始思索,当爱心用户习惯在移动端浏览微博微信信息、习惯用手机支付善款、习惯用手机建立公益兴趣社交群组时,慈善事业面临怎样的前景?贝晓超认为:“‘参与’和‘透明’,是‘微公益’的两件法宝。”随着“微公益”平台筹集善款的能力增强,运营方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也越大,应促进“微公益”积极沟通第三方监督机构,推动善款流向的透明度;还应搭建讨论平台,引导网友和慈善机构互动探讨。据他介绍,筹得上亿善款之后,新浪微公益联手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对37个项目的1亿余元善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披露,让网民可以在相关页面查询每一笔款项使用情况。
多媒体设计师、《创思客》发起人彭微觉得,对于有丰富故事的公益社会组织来说,创新传播方式,推介自己也很重要。如社会组织“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制作了一个适宜在微信中打开的微网站“罕见”,以小容量图文的形式展现罕见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吸引网民关注这个群体。此外,公益社会组织还要探索“铁杆粉丝管理”,使用各类在线表单在微信上对自己的粉丝进行调查、收集意见,方便推送定向慈善信息。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