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动态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思源·团善昌南”项目助力非遗传承——莹润有灵·雕漆技艺

    2024-03-12


雕漆,燕京八绝之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雕漆技艺,是在木、铜等胎体上,用大漆层层髹到适当厚度,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再进行加工雕刻的复杂工艺。制造雕漆的主要原料大漆,又名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纯天然树汁,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优良特性,且极具莹润透体的光泽。2006年,雕漆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jpg

《九龙闹海雕漆盘》

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又被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后期才统称为雕漆,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雕漆最早出现在四川成都、广汉一带,宋元时期,逐渐为宫廷所重视,技艺日渐完美,成为历代帝王赠送友好邻邦的贵重礼品,和深宅大院里陈列摆设的华美器物,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雕漆艺术如影随行,且行且精。

2.jpg

《雕漆古琴桌、古琴凳》

雕漆技艺十分复杂,一件完整的雕漆作品要经过制漆、设计、制胎、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

从原生漆到雕漆用漆,一般经历四个步骤:将原生漆通过物理净化得到净生漆,再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成为加潮漆,添加适当的熟桐油调制成罩漆,在罩漆中加入颜料调配成最终使用的彩色漆。雕漆的传统颜色是红、黑、黄、绿,最常用为红色,加入的颜料有银朱、天然朱砂、丹红、绛矾、石黄、汉沙黄、钛青蓝、靛华、钛白粉、石青、石绿、漆绿、钛绿、烟煤等。

3.png

制漆

设计是雕漆制作和生产的依据,根据需要设计好造型、图案纹样。

4.png

设计

胎胚是漆的载体,由于漆呈液体状,只有附着在胎胚上面才能供雕刻使用,胎料一般为铜料、木料。

5.png

制胎

在髹漆之前,还必须对胎体的表面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这个过程叫做“作地”。

6.png

作地

接着便是光漆,即髹漆,将制好的漆一层层一遍遍地髹涂在胎体表面,每层漆必须在结膜后才能再光涂新层,阴干环境要求也很高,其湿度在80%,温度要在25℃左右。

7.png

光漆

画印是指将设计画稿转印到准备好的漆胎上以供雕刻。

8.png

画印

好的雕工,不仅要求刀工娴熟,还要懂得浮雕艺术的层次、透视等内在关系,以及立体雕塑的知识和技法。

9.png

雕刻

将雕刻的器物放到烘干房中干燥,自然干燥效果最佳,根据漆地厚度需3到12个月不等。烘干后的器物需要打磨,先过粗石再过细石,好的磨工不但可以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还可为原作增色。

10.png

磨光

磨活完成后,还须用细灰浆搓磨,使漆质光泽润滑,然后将灰浆洗净。将雕刻好的器物内里进行刮灰、晾干、打磨干净,而后刷推光漆,凸显漆质的色泽和美感。完成以上的步骤,一件雕漆作品才算完成,无论大小。

11.jpg

《雕漆围棋桌》

杨之新,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雕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明古斋雕漆第四代传承人。杨之新传承传统雕漆制作30余年,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雕漆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他一直遵循保留还原古代技艺,在载体和造型上进行更多的创意,使现代文明的视角再现文化的历史原貌和神韵。他创作的作品既有清代雕漆风格的严谨细腻,也拥有明代雕漆雍容华贵圆润浑厚的朴实风格。

12.jpg

雕漆技艺非遗传承人杨之新

雕漆技艺作为中华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困境。杨之新老师说道:“目前雕漆面临着最主要的困境是传承问题。首先是市场的认可度,雕漆的受众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小众,在市面上见到真正雕漆作品的机会非常少,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是消费不起的;另外就是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于非遗传承的认识不足,往往认为做雕漆变现很慢,但现在的生活节奏又很快,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行。”

近年来,杨之新老师致力培养对雕漆技艺非常感兴趣且面临就业压力的学徒来传承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3.jpg

杨之新老师授徒传艺

中年失业学徒石宁宁说:“我刚开始学磨刀子的时候,刀子怎么也磨不好,杨老师就非常有耐心的在旁边指导我,我便熟练的掌握了要领。通过团善昌南项目我认识了杨老师,能够跟随杨老师传承学习雕漆技艺,同时缓解了我的就业压力。我非常喜欢这项技艺,将来想继续跟着杨老师扎根学习。”

中年失业学徒岳丽英说:“团善昌南项目让我有机会向杨老师学习,雕漆技艺,还给我带来了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也缓解了我的就业压力。”

同样是中年失业的学徒马春玲说:“我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家中老人生病、小孩在上学,所以我想学门手艺补贴家用。我非常感谢团善昌南项目,提供给我一个向杨老师学习雕漆的机会,我想踏踏实实的跟着杨老师学习雕漆,同时也给了我经济补助,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

杨之新老师认为,团善昌南项目之所以能够能落地实施,首先是因为可以开展现场教学,随时跟踪学徒学习技艺进展情况;其次是因为团善昌南项目与他培养学徒的方向一致,一是希望学徒们能够一直坚持把雕漆技艺学到手传承下去,二是为今后的发展注入活力。杨之新老师说:“这个项目很好,我非常喜欢。”

14.png

杨之新老师制作雕漆作品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思源·团善昌南—最美传承”助力改善非遗传承难、稳定就业形势。团善昌南,至美至善,天下为公!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