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益项目

育才计划

美乡富农

非遗保护计划

文物守护计划

中共中央宣传部就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 实录

来源:国新办    2022-07-22

中共中央宣传部于下午3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1658481300109104.jpg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进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1场,向大家介绍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先生,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先生,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邓小刚先生作情况介绍。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邓小刚: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我先就这十年农业农村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要立足国内端牢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胶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第二,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一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三,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有3个数字很有代表性。一个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加快改变。第二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白羽肉鸡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第三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第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转型升级,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善治乡村加快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第五,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把深化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一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实施,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各项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三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这些成就的取得,最关键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领航掌舵。总书记始终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三农”重大工作,从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邢慧娜:
谢谢。现在大家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粮食安全一直备受全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想请问一下,十年来我们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措施来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谢谢。
邓小刚:
谢谢你的提问。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形成了新粮食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重点就是“三个两”:
第一,大力实施“两藏”战略。就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一是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将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落实到省、到县、到地块,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保护好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二是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第二,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就是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让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有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经营服务增收益,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特别是这两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的种粮成本增加,中央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另一方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同时将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各省份,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义务共担、责任共扛。
第三,加力推进粮食生产“两化”。就是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进服务社会化,加快建立主体多元、功能互补、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超过7800万户。推进生产机械化,聚焦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机插机抛等薄弱环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今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各地各部门在推进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做法?谢谢。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要指示批示,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举旗定向、领航掌舵,推动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央连续发布5个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明确重点,逐年推进、逐项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坚持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的价值取向,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工作方法,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取得了积极进展。
刚才邓小刚副部长作了全面的阐述,我认为有三个显著的标志来印证我们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一是粮食产能巩固提升。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保供稳价防通胀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成果基础得到巩固。三是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是提标扩面,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此外,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是多种因素同向发力、合力推进的结果。我们认为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推进工作的有力措施。这五年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主动担责、统筹谋划、强化措施,明确年度任务,层层分解责任,有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二,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中央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标国家规划,31个省级乡村振兴规划全部出台,80%以上的市、县制定了地方规划或实施方案,分类有序推进本地区乡村振兴。相关部门编制乡村产业规划、数字乡村规划、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等,分行业分领域细化乡村振兴目标任务。
第三,聚集资源要素高效推进。重点是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发展农业、建设乡村、富裕农民。一是促进多元投入。各级财政部门把乡村振兴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予以保障,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一些省份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推动更多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乡村振兴。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政策,规范设施用地管理,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三是引育乡村人才,制定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意见,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大力培养乡村工匠,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
第四,加强监督检查激励推进。监督检查这个“指挥棒”,在促进乡村振兴中起的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开展监测评估,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评估制度,采取实地抽查、书面督查、跟踪调查等方式,评估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推进实绩考核,出台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意见。31个省份制定考核办法,建立资金奖补、用地指标、干部选任等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今年,对20个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和县予以正向激励。
第五,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重点是引导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启动实施“万企兴万村” 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工商资本下乡带农发展,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
第六,完善法治保障依法推进。颁布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这是第一部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正加快制修订相关配套规章条例,把乡村振兴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能考核的具体制度措施。比如浙江、广东、江西等13个省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治环境正在不断优化。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40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请问过去10年间,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又有哪些新的亮点?谢谢。
邓小刚:
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制定了一批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实施了一批纵深突破的改革试点,出台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改革举措,推动“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初步确立了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两亿多农户领到了证书,吃上了定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三项试点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国104个县(市、区)和3个地级市部署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全面确认,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步推进。清查核实集体土地等资源65.5亿亩,农村集体资产7.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5万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9亿人,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6万个,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有序开展,交易品种逐步丰富,服务功能逐步健全。
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万多个。
四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制度进一步完善,适时调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和完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建立“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新机制,实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不断增强。
此外,农村领域其他重点改革任务也协同推进。比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加完备、市场运作更加高效。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成效明显,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现既定目标,农垦土地确权发证率超过了96%,50%以上国有农场完成公司制改制。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林区、水利管理体制、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各项改革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在全国建设了66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累计开展了400余项试点试验任务,发挥了改革“先行区”“排头兵”的作用。谢谢。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请问,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有哪些理论贡献?下一步如何巩固拓展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谢谢。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洪天云: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核心要义就是“七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去年以来,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深入开展排查,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帮扶到位、消除风险。
二是强化稳岗就业。确保今年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要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三是强化产业帮扶。今年的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同时,多措并举增加老百姓的家庭经营性收入。
四是强化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的作用,加快衔接资金的支出,推动项目早实施、早落地、早见效。
五是强化社会帮扶和驻村帮扶。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工作。督促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做实做细驻村帮扶工作。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这些年绿色低碳循环正在成为农业发展主基调。请问,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曾衍德: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应该讲,现在的农村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田园更美了,绿色正在成为“美丽中国”的鲜亮底色。从成效看,可以概括为“三个有效、一个加快”。
第一,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这些年,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重点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这个成效也是来之不易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了一批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第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这些年,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产地环境逐步改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推进,通过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模式,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增强,养殖大县全部开展整县推进粪污综合利用,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秸秆农膜利用水平稳步提升,通过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同时,加强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程监管,回收利用率超过80%,农田白色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三,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能力。保护修复田园生态系统,优化农田林网布局建设,推广稻渔种养生态模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修护林草生态系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森林覆盖率超过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为全球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保护修复重点流域生态系统,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稳步开展,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第四,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绿色转型,健全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环节减损增效,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建设约5.1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产地农产品低温处理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现了全链条循环利用、全值利用。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已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但在大豆、油料等品类上仍然面临一定的产需缺口。今年农业农村部也提出要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请问,目前我国扩种大豆和油料的最新进展如何?下一步措施是什么?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的重点之一就是扩种大豆油料。从目前的情况看,各项进展都很好。夏粮小麦丰收增产已成定局,这是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亮点。现在大豆油料生产成效显著,有两个标志。第一个是,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初步预计今年油菜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水平稳定,增产明显。第二个是,大豆面积扩种今年有望实现。目前的情况看,通过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年大豆面积将明显增加,这是今年很显著的成效。总的看,实现扩大豆、扩油料这两个目标是非常有信心的。
下一步,我们还有一些工作要继续做,夏收期间把夏播大豆面积落实落地,同时加强后期管理,努力实现今年大豆油料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为增加大豆油料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封面新闻记者:
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各地一直加大力度补短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能否介绍一下相关进展成效?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推进?谢谢。
洪天云:
谢谢你的提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真抓实干,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今年6月20日,胡春华副总理在福建三明市主持召开了全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各媒体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作了大量的报道,我在这里很高兴也愿意再给大家介绍相关的情况。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开,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其中,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8%左右。
二是农村脏乱差面貌明显改观,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引导农民群众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环境大整治,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
三是农民文明生活观念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民屋内屋外更加干净、院里院外更加美丽,农民生活习惯更加清洁卫生,生活方式更为绿色环保。可以说,环境整治改变了农民的卫生观念,改出了农村的生活新貌,树立了农村的文明新风。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要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分类施策,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形成农村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农民群众参与的良好整治氛围。三是注重统筹推进。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强化典型引导,全国各地都已经有一大批好的典型和好的经验,比如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广东的“三清三拆三整治”的经验等等,要树立一批示范典型,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大家都知道,产业振兴是五大振兴之首,也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请问,乡村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谢谢。
邓小刚:
谢谢你的问题。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鲜明指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十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主攻方向,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重心向县城、中心镇和物流节点下沉,加快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累计建成15.6万座初加工设施、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0.6%,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
第二,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建设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景点,推介了1000多条精品线路,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第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让农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土产业,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
第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第五,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吸引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到乡村创新创业,建设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15-20人灵活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重点是推进“四业”:一是发展富民产业,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二是推进农村创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农村能工巧匠和乡村能人在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三是引导投资兴业,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建立绿色优质产品基地、布局加工能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四是促进农民就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载体,促进产村融合,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继续支持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谢谢。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