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商报》 2013-04-15
微博、微信与支付宝、网银,让公益插上了网络的翅膀。微公益,作为一种新的公益形式,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
全民贡献微能量,汇集成巨大的慈善力量。商报发起的“微博春天行动 一起救救小冰冰”活动,汇聚起四面八方、千千万万网友的爱心:1元、2元、10元捐款,最终形成了19万多元善款,让小冰冰得到了很好地治疗与救助。这种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微公益方式,正在遍地开花。
30多天时间,500万微博转发,50多万元爱心善款,商报发起的“微博春天行动 一起救救小冰冰”活动,在全国掀起了微公益热潮,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让参与其中的人无不感受到爱与温暖。
【特征】
不拘形式 转发也是献爱心
2月24日,“微博春天行动”第一天,关于救助小冰冰的微博就被上万网友转发,并捎来一条条温馨的祝福。随后佟大为、黄晓明、小宋佳等明星微博,人民网等媒体微博,还有薛蛮子等知名博主纷纷转发,让“微博春天行动”逐步扩散到全国各地。据记者统计,在微博上关于小冰冰的微博转发已超过500万条,正是转发的力量,让小冰冰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
“虽然你没有亿万的身家,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微公益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新浪微公益微博也参与到微博春天行动中,该微博负责人贝晓超表示,微博是一种社会化媒体平台,不论捐款或者转发,都是一种爱心行动,都参与到了微公益的活动中。
不设门槛 1元也是正能量
通过微博转发的力量,网友们的爱心捐款开始汇集,积少成多。在3000多名微博网友的捐款中,1元、2元、10元的捐款占绝大部分,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字累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网上为小冰冰募集到19万多元的善款。
“慈善不是道德竞赛,不用比谁捐得多,也不是少数成功者的专利。”2012年度微公益人物、参与拯救小冰冰行动的薛蛮子告诉记者,传统的公益通过企业进行大笔捐助,“但对我们来说更大的价值就是1元钱、5元钱、10元钱,让每个公民都能够表达他的爱心,我觉得这个才是目的”。
薛蛮子表示,捐1元、2元,对捐款者不会有什么影响,但这些小钱汇集起来,就可以做成大事。不管捐多捐少,都是善良的火花,需要大家的肯定和培育,自媒体背后千万粉丝成为“微公益”的有力推动者。
在微博上,为冰冰捐款的有70后、80后、90后,有学生、公务员、工人……山东的网友@互助720是一名国企员工,2月28日他在网上为小冰冰捐了2元钱,在他看来,微公益的优点是滴水为河。“微公益的特点就是利用互联网的面广,集小善为大善。”来自上海的80后网友@新的西里表示,“微公益要积少成多,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
网络方式 参与渠道更便捷
在微博上的3000多笔捐款,大多是通过支付宝等渠道支付,而商报收到的1508笔捐款中,也有三分之一的捐款通过网银支付。
微博、网银等新兴方式的兴起,为微公益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的捐助渠道。网友@黄大兴是来自广东的一名大学生,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平台优点是捐款人能够很直接了解钱用在哪,进度如何。这种捐款很具象,其他方式很抽象。”大部分微公益参与者也表示,传统的公益活动捐助,需要到银行转账、汇款,不太方便,1元或2元的捐款跑一趟银行也太麻烦。而通过网络支付,让捐款更便捷。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陶鸣告诉记者:“在微博上发起的微公益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像传统公益那样笼统。”陶鸣表示,微公益这样的形式,从收到款项到支出款项,以及相关的使用都十分透明,而且其灵活性也比较强。陶鸣介绍,该基金会所属的专项基金从去年开始运作,做了思源爱的分贝(救助具有听力障碍儿童)、思源扬帆(助学)、思源焦点(救助先心病儿童)等微公益项目,“为了不让民众对公益失去信心,项目专员会对受助人进行反复核实,在核实后,‘思源工程’也会全程透明的公开所有善款的收支明细。”
【变化】
公益平民化 汇聚草根力量
“不以善小而不为,公益不一定非要做得轰轰烈烈,像微公益这样的形式,其传递的正能量不容忽视。”陶鸣告诉记者,微公益对公益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传统的公益形式相比,微公益是一种全民化的公益形式,人人都可以做慈善。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
“微公益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公益形式,只要你注册了账号,便可以发起或者参与微公益活动。”贝晓超表示,微公益和传统公益相比,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如今两者正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微公益改变了传统慈善自上而下的动员模式,民众自发地组织、自发地监督、自发地筹款,慈善真正变成了汇聚善意的海洋。
贝小超介绍,新浪微公益官方微博上线一年多来,已做了3500个项目,共筹集3000万元善款,包括企业捐款与个人捐款,个人捐款单笔最大额达到了100万元。
“现在已有几十万网友参与到微公益中,平均下来每个用户捐款87元。”贝晓超告诉记者,在他们做的微公益有许多经典案例,比如他们设立了一个拯救白血病青少年群体的项目,就是针对性地对某一特殊群体进行救助。
携手新媒体 激发传播正能量
“十分感谢重庆商报。”作为微博春天行动参与者,陶鸣对拯救小冰冰行动感触很深。他表示,微公益作为现代公益的一个途径,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可激发和传播社会更多的正能量。陶鸣告诉记者,商报作为平面媒体,有很好的号召力和公信力,传统媒体联合更多其他形式的媒体开展微公益活动,就更加具有影响力。
他表示,这种公众借助微博参与公益,看似微不足道,但正由于它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将微力量汇聚起来,“拾遗补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信息与实践的支持,推动了一些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纵深】
推动各方参与 有助提高全民公益意识
“微公益不是某个人、哪个有钱人出个大钱,而是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百姓参与,最大的意义在于可提高公民意识、建设共存共依的和谐社会环境。”薛蛮子表示。
“微公益是一种很好的公益形式,现在社会都强调‘义务劳动’,像美国和中国台湾这些地方,‘义务劳动’已形成一种风气。”昨日,重庆大学教授曾国平表示,微公益就是一种“义务劳动”的形式,从前人们会不知道公益该从哪方面入手,而网络和微博的普及,把这种分散的正能量都聚集起来,“人们在接受正能量后,思想也跟着进步了”。
“微公益的力量,根本在于人们善良的内心,微公益不分人群、不论尊卑。”重庆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谢来位表示,微博把大家聚集起来,相互启发、相互作用,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公益形式,发挥更多人的作用。微公益就像杠杆,推动社会各方加入,也会促进政府公共政策的改变。
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蔡敏也表示:“人们对公益的重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而微公益作为一种新形态有助于加强全民的公益意识。”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必然汇聚起共建美好精神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结出丰硕的果实。
原文链接:http://e.chinacqsb.com/html/2013-04/15/content_342135.htm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