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1
1月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组织的“公益组织参与精准社会扶贫项目经验研讨会”在京师大厦举行,原联合国驻华总代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Arthur Holcombe、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小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思源工程”)副秘书长陶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常务副院长高华俊等出席活动。陶鸣副秘书长以“精准扶贫,着力解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短板”为主题,分享“思源工程”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开展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思考。
陶鸣副秘书长指出,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处于高寒、高原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及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月份提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指明了方向。他说:“‘十三五’期间,社会民间组织必须本着‘精准扶贫’的精神,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为我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期脱贫贡献应有的力量。”
陶副秘书长提出,社会民间组织参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找出贫困问题的最大短板,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有2205万贫困群众,一方面我国有42%、约3000万贫困群众是因病致贫返贫;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好短板,实现我国扶贫开发总目标;其次是以“扶贫即扶人”的理念,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扶贫需求设计多样性的扶贫项目,重点解决因病致贫、环境致贫和理念致贫等问题;最后是坚持走“快速、可持续扶贫开发之路”,调动社会各界及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贫困消灭在萌芽中,而避免其蔓延。
陶副秘书长表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思源工程”在积极探索并实施科学、精准、有效的扶贫工作,分享了相关做法。
第一,解决语言障碍,研发了一套民族地区扶贫项目语言翻译系统,为精准扶贫和思想交流搭建桥梁,他说,“该套语言翻译系统即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试用,有了语言交流、有了思想沟通、有了扶贫共识,这才能有助于在受助地开展有针对性和受助地群众认同的扶贫工作”。
第二, 推进集约化扶贫工作,相对集中力量,实现一个个贫困县的脱贫;仅就医疗扶贫这个最大短板为例,“思源工程”是首个敢于并向全社会承诺实现对全国所有国贫县捐赠救护车的公益组织,而且“思源救护”项目在3年间就为全国600余个县捐赠了1089辆救护车,并可望提前实现为全国592个国贫县每县至少捐赠3辆救护车的目标。
第三,始终注重以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质量上为前提,为边远山区贫困群众设计复合型扶贫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例如“思源工程”开展的“思源教育移民计划”,开启集“基础教育、移民安置、解决就业和环保效益”于一体的复合式公益模式,已在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六盘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原中央苏区、石漠化及沙漠化地区等14个省(市、区)开设了125个“思源教育移民班”,资助了6250名贫困小学毕业生和家庭。
第四,借力互联网和市场经济的力量,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扶贫工作的全面发展。2014年底,“思源工程”旗下华谊兄弟公益基金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合作协议,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促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综合发展项目”,拟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设立3个试点,通过发展传统手工艺,重点解决苗族村落的贫困问题。另外,“思源工程”也在积极推进“电商公益”之路,通过淘宝公益店及网络平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销售农产品、工艺品等,促进当地减贫脱贫和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思源工程”将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指示精神,以更大的决心和举措、励精图治、精准扶贫、合力攻坚,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面迈入小康社会而贡献应有的力量!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