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舒迪 作者:舒迪 2015-03-1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林近年来亲历了众多的现场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
“经历的救灾现场越多,就越迫切感觉到建设一个国家级跨部门联合救援指挥系统平台刻不容缓。”李晓林委员说。
李晓林委员表示,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积极救灾救援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救灾救援经验。但从历次应急救援行动看,我国都尚未建立起真正的、完善的应急救援联合指挥系统,救灾救援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及时性、救灾救援效果和效率都还很不够。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救灾方针为“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国家级的救灾减灾机构有国家减灾委员会与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等。
“但上述机构均为救灾应急工作的协调机构,其具体的组织机构还是受灾区域的当地政府。”李晓林委员认为:“这种缺乏统一指挥和调度的赈灾环境,极易出现赈灾指挥调度各自为战、赈灾款物流向不均衡以及部分受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等情况的发生。”
与此同时,李晓林委员表示,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传播手段和信息量急剧增加,使救援救灾信息很难达到统一性,甚至会一定程度干扰大面积的救援工作。“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民间救援组织风生云起,但其专业性和救援能力没有进行专业考核,救援能力参差不齐,每当灾情发生,这些救援组织及众多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和个人等纷至沓来,往往使得救援现场混乱不堪……因此,建立一套国家级跨部门的联合救援指挥系统平台迫在眉睫。”李晓林委员说。
有鉴于此,李晓林委员建议由国家财政拨出专款,以民政部为指导单位,由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为主要发起单位,联合国内有经验的各类社会救援机构,建设国内第一套整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系统。
“该系统应该能形成从国务院到各部委,以及省、市、县、乡、镇、村等不同权限的指挥调度机构和机制,努力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运、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李晓林委员说:“从而建立起从全国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救援救灾统一化的标准指挥平台和系统,避免部门之间、任务分工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和救援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
在李晓林委员的设想中,这个系统可依靠GIS地图的强力优势,在自然灾害发生地建立起救援救灾综合平台,并依照各个模块完成救援救灾整条自然灾害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例如依照GIS地图,充分反映和显示救援人员分布、救灾物资运输过程以及物资发放情况示意等;依靠C4ISR(自动化指挥系统),完成平台指挥、信息发布、通信等综合化管理;还可以进一步建立自国务院相关部门至村一级的云数据处理系统,从而形成国家全天候、全实时、全方位的指挥救援体系。”李晓林说。
原文刊载于2015年3月11日《人民政协报》:http://dzb.rmzxb.com/index.aspx?date=2015-03-11&verOrder=29&banzi=28&paperType=rmzxb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