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益项目

育才计划

美乡富农

非遗保护计划

文物守护计划

大学生来社会组织,前景很光明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维涛 申琳 李沐霖  2013-01-08

又到了大学生找工作的时节。寒风中,一张张或踌躇满志或茫然失措的脸往返于各种招聘会,递上几页简历,上面是自己被浓缩的过去和期盼中的未来。
如同这个寒冬,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将比去年增19万,接近700万,在经济形势乍暖还寒的当下,宏观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庞大的数字后面,是一个个年轻的梦想。找工作,其实就是找自己,是另一个成人礼——直面社会,直视自己,做出选择。

假如你急公好义,可以选择做一名社会工作者;如果你喜欢冒险刺激,创业也许是好路径;而胸怀大志者,从基层做起或许更体现智慧。我们选择了3位毕业生,期望他们的故事,能给人以启迪。

来社会组织,前景很光明

复旦大学博士王启元的支教社团,自2009年发端,如今已有一支20多人的队伍,每年暑假,他们都会背上行囊去西藏,开展助学支教。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为山区的孩子带来兴趣教育、素质教育和爱的教育。3年,支教学校从一所变成了11所。

知名度提高,社会援助纷然而至,学生社团已渐渐不能承载。临近毕业的王启元希望将学生社团升级为社会组织,以开展更社会性的公益活动。他甚至设计了一个叫 “旅游支教”的项目。“把短期支教作为长途旅行的内容,应该会吸引不少爱心人士的注意。”王启元设想,可以联合其他组织建立一个支教公共平台,合理分配支教资源。

现在困扰王启元的是,社团离成立社会组织有差距,实现升级难度很大。如何确保从事这个职业养活自己,又激励更多公益人士兼职乃至全职参与也是问题。

“在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组织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陶鸣说。公开数据显示,美国第三部门吸纳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近10%,而我国这个数字只有1%强。

陶鸣认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不长,政策体系不明细、管理体制不顺,加之一些组织不透明的做法,都是公众认可度不高的原因,影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但陶鸣坚信,来社会组织就业无疑有着光明前景:社会建设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政策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发展正迎来春天。

“在社会组织,个人能力可以得到全方位、大幅度提升。”陶鸣说,社会组织从业者要通过项目化运作,用好社会资源,每一个项目运作都是专业知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全面发挥,考验也锻炼着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最重要的,还在于这些工作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实现感。”陶鸣说。

创业不可怕,创业很好玩

24岁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朱静有一颗创业的心。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不错,她在大学期间还是尝试了各种赚钱的小买卖:卖保险、卖小饰品、卖毛绒玩具。

炒股失利让朱静明白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她在网上建了公共主页:复旦电影票代理。3个多月时间,仅靠自己的宣传和服务的诚意,好友达到1168人,在复旦已小有名气。

对于未来,朱静有清晰的目标:要建立一个针对学生的服务平台网站,帮助大学生解决大学阶段的各种问题。她计划先把电影票业务推广到相邻学校,然后再增加业务,建立志趣相投的团队。

盘石网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田宁最初的经历与朱静如出一辙,在浙大上学期间,他便在西湖边卖花、卖小饰品练手。1999年,大三学生田宁和同学凑了10万元启动资金,做起了电脑硬件生意。此后又二次创业,投身互联网,如今公司已是中国互联网广告服务行业的翘楚。

“大学刚毕业是创业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最有勇气,也输得起。”田宁说。但他也认为,想创业就要尽早规划,有计划地锻炼提高管理好自己的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非凡的决策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等。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1%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20%—30%。田宁认为存在差距既有个人观念与素养的原因,也有创业环境的因素。

在田宁看来,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方向与坚持”:“创业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有放弃的念头,没有坚持的品质,往往就死在了成功的前夜!”

“来创业吧,创业不可怕,创业很好玩!”这位创业导师充满鼓动性地说。

选择到基层,心态要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毕业生杨正沛身上有许多光环,曾任全国学联执行主席、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凭借专业优势和自身素质,他在北京央企或部委就业不会太难,但他选择了到湖南省西南部的永州任职。

永州市去年3月出台了引进高学历人才的相关政策,杨正沛以此为契机,做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他有自己的理由:“我国人才制度聚集效应有余而带动效应不足,高学历人才都在一线城市,边远地区相对缺乏,到基层去也许更能施展所学,成就一番事业。”

“选择了基层就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踏上了另一个新奇的旅程。”从没出过校门的杨正沛初到永州,发现基层工作环环相扣,错综复杂,如何学以致用是打开局面的关键。

5年前,清华大学毕业生石磊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在朋友们的惊叹声中,他选择了到南京下辖的一个小村庄做起了大学生村官。这样的选择也是他的夙愿:“到基层去了解国情、寻找发展良策。”

5年磨砺,石磊已褪去青涩,成长为一名优秀基层干部。去年,他光荣当选十八大代表,现任南京团市委副书记、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西花村党支部书记。

“就业选择一方面当然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工作的志向,另外就是要把个人的奋斗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够锤炼自己能力的地方去。”石磊对应届毕业生择业提出建议。

回望5年基层经历,石磊并非一帆风顺:“初到农村意气风发,经受挫折开始迷茫并自我审视,干事创业时有曲折、辛酸、委屈,最终赢得村民甜蜜的信任和郑重的托付。”

在石磊看来,选择到基层,从心态到作风乃至说话方式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村民在做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期盼什么。”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08/nw.D110000renmrb_20130108_4-19.htm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