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益项目

育才计划

美乡富农

非遗保护计划

文物守护计划

南方都市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慈善家李晓林谈乡村振兴:能代替房地产的应是农产品行业

    2020-05-27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李晓林带来一份关于增强粮食储备的建议,提出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应充分考虑疫情等不确定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商扶贫联盟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

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是他对“三农”、扶贫领域关注的延伸。作为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商扶贫联盟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以及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擅长用慈善家和企业家的视角,来观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在扶贫、慈善领域落实行动。

李晓林十分看重电商在支持农村脱贫、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当中的作用。“现在能够代替房地产的应该就是农产品这个行业”,李晓林谈及农村农业的发展潜力时说。他认为,当前疫情给电商扶贫工作带来契机,如推动网上采购更加普遍,未来应该进一步打通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信息壁垒,帮助农民将优质农产品卖出去,提高农村群众收入。


以下是南都对李晓林的专访:

谈粮食安全:“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南都:今年全国两会,您在建议中提出要增强粮食储备,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晓林:2020年初以来,我国抗疫行动异常艰苦卓绝,如今取得了战略性成果。抗疫中,举国体制彰显了优势,较为充沛的物资和产能储备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支撑作用。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前,虽然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病虫灾害”、气象灾害等不确定因素,但是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我国粮食储备供应充足。

但也应该看到,疫情在全球范围至今未退,引起了巨大震荡和冲击,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而言,战略性物资尤其是粮食储备无比重要。


南都:你认为增强粮食储备,应该考虑哪些举措?

李晓林:我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要调整思路,强化农村粮食生产力度,增加产量,逐年以自产粮食替代进口量。我也建议扩充仓储设施,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大幅度地扩充粮食的战略性储备量。另外在既有的扶贫和赈灾预算中,安排针对粮食生产和仓储量的份额,依托“以储(粮)代赈”的机制进行循环操作等。


南都:“以储(粮)代赈”,具体应该怎么做?

李晓林:首先在保持第一产业继续现代化、集约化的大前提下,适当增加其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在农业范畴内,适度压减一些常年产大于销或销售难度大、损耗比率高的生鲜作物,以相当的力度向基本口粮作物倾斜。

其次,保证各年度所生产粮食除去当年市场所需之外的余粮应收尽收、能收尽收,政府最后全部兜底。预算不足部分,财政予以调剂补足。从农民手中收储粮食的价格,应比当年市场公允价格水平略高,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卖粮的利益和积极性。

再次,对新开垦荒地、复垦撂荒农地,改种基本粮食作物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户或合作组织,应用赈灾或扶贫资金按相应权责约定预付收储定金;再给予一定的无息或贴息贷款,由此实现“以储(粮)代赈”目标。按年度良性循环运作,一至三年为一个周期。

最后,加大以稳定储量为主,兼具储备物有效更新安全周转功能的仓库建设。在建设、运行、维护过程中尽量多安排农业贫困人口从业。


谈电商扶贫:借助契机,打通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信息壁垒

南都:作为中国电商扶贫联盟主席,您如何看待电商在扶贫事业中的作用?此前联盟在电商扶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晓林:电商扶贫是我国减贫事业的重要经验,对贫困地区产品上行,促进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质量、规模和标准的提高,以及农民增收、带动农业产业化等,发挥着重要的助力作用,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去年,中国电商扶贫联盟对接帮扶及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28亿元,覆盖22个省份478个贫困县842家企业,带动农户8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超5.6万户。

疫情发生后,联盟推进产销对接和“三品一标”认证扶贫项目,与多家联盟成员单位帮助湖北省等地销售农产品。今年3月底,联盟还与广西商务厅举办中国(广西)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洽谈会,这也是联盟首次推出的线上洽谈会,签约洽谈金额超3亿元。


南都:您曾提到,“现在能够代替房地产的应该就是农产品”,农产品有这么大潜力吗?

李晓林:我之所以说现在能够代替房地产的应该就是农产品这个行业,是因为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国家稳,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不过,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扶持力度将越来越大,政策环境会越来越完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逐步改善。而且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等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有助于使得农产品产业潜力得以挖掘。

此外,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围绕农业农村实施了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领域,打通了农产品生产、品牌塑造、流通、消费等环节,积累了丰富经验,补足了相关短板,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所以,集约化、规模化、优质化的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


南都:疫情给电商扶贫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还是契机?

李晓林:我认为本次疫情给电商扶贫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虽然疫情期间传统供销渠道受阻,农产品供应链条不畅,不少地区农产品滞销,但是联防联控期间,也培养了市民网上采购生鲜、农产品的用户习惯,对农产品上行起到助推作用。

因此,电商扶贫正好借助本次契机,进一步打通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信息壁垒,解决农产品品牌、质量、仓储、物流、营销、配送、溯源等问题,将优质农产品卖出去,提高农村群众收入。


南都:您曾说电商扶贫也是一种商机,应怎样让更多企业或创业人才发现这种商机呢?

李晓林:电商扶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了农产品的生产、品牌、仓储、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与其说电商扶贫是一种商机,不如说农业农村是未来的商机。

此前,围绕着农产品开展创业和投资的企业很多,因为各种原因,农产品电商销售的利润率及创业成功率不是很高。

我认为,进入三农领域创业,既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又要熟悉市场、需求和渠道等全产业链,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营销手段。



谈“防返贫”:政府与社会合力,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南都:您也提到“以储(粮)代赈”有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缓解因疫情带来的收入锐减甚至返贫。当前在保收入、防返贫方面,您还有哪些建议?

李晓林:当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国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是重中之重。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也在全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健全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关于保收入、防返贫,我建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四不摘”指示精神,保持脱贫攻坚的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投入不少、责任不降,鼓励创新帮扶方法和模式,提高社会保障兜底范围,确保剩余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同时要制定防止返贫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重视和解决边缘贫困户的现实问题,持续监测脱贫边缘户和潜在的因病、因残、因灾、因学返贫等群体。坚持“短平快”和“长期性”项目相结合,通过协助外出务工、推进产销对接等方式保收入,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村群众持续不断地提高收入。

也要聚焦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发展、防止返贫、兜底保障和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我建议国家在政策层面,统筹发挥各部委优势,尊重和利用市场规律,帮助乡村规划和布局产业扶贫项目,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全产业链,融合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模式,激发相关群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村农业发展,让更多的农村群众获得产业利润和增值收益,让基层政府获得更多的兜底保障资金,持续帮扶边缘户等群体。


南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在“后扶贫”时代,如何开展扶贫工作?

李晓林:据统计,在脱贫人口中,大概三分之二是通过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的,剩下的建档立卡未脱贫群体以及边缘群体主要是因病、因残、因无劳动能力、因学、因灾等原因,这意味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我认为,国家从政策层面,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制定符合实际需求、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整合国家部委的资源和优势,保障兜底保障资金,推动乡村振兴。

而对于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可发挥自身优势、能实现显著成效的脱贫攻坚领域,比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电商扶贫、易地搬迁等方面开展相应的扶贫项目,从而保障扶贫目标精准、扶贫范围广泛、扶贫方式多元。

对于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而言,应该特别注意在社会救助等领域拾遗补阙,同时要发挥自身优势,联动各级党委、政府和爱心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发挥补充作用。



原文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0526326379.html?layer=4&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