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公益项目

育才计划

美乡富农

非遗保护计划

文物守护计划

李晓林委员倡议建设国家级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2015-03-11


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林倡议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提交了《关于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的建议》的政协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建设我国第一套从全国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救援救灾统一标准的指挥平台和系统,从而实现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增强救援力度、减轻灾害损失、合理调配资源等目标。

3月10日,李晓林委员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仅2014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近2.5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373.8亿元。李晓林认为,目前我国救灾救援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尚有待提高,救灾救援效果和效率亟需提升,如果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运、运转高效”的全天候、全实时、全方位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李晓林委员指出,自2007年成立以来,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就积极参与并在一线亲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西南五省市干旱、舟曲泥石流、黑龙江洪涝、海南台风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赈灾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在赈灾的实践中感受到,由于缺乏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自然灾害来临后,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各自为战、救援救灾力量流向不均衡及部分受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等问题依然严重,因此“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林(右)、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负责人李峰(左)答记者问

李晓林举例说,2014年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与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多次联手,深入海南“威马逊”台风重灾区、云南鲁甸地震等受灾核心区域,感触颇多。

第一是灾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赈灾物资流向不均衡。从“思源绿舟联合救援队”在两次救援救灾过程中了解到,被媒体关注的受灾村庄,其物资在以复数(n+1)的形式进行递增,甚至出现物资滞留发放、无人接收等不良情况,而鲜有媒体关注的受灾村庄却只能依靠村民互助自救,个别“盲区”甚至连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在受灾人数和物资需求统计等方面,完全靠村干部逐户感性排查,缺乏准确数据。比如,海南威马逊台风灾害受灾村庄,当时地方政府部门告知,需要的是帐篷、水、被褥等,但在我们的救援队深入到现场后发现,更多的是需要粮食和防雨布,为此我们不得不现场变更救灾物资的采购工作,这无疑降低了赈灾的工作效率。

李晓林说,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后,就可以为精准救援、精准赈灾提供信息共享和款物调度保障。

第二是政府专业救援队伍力量主要集中在受灾核心区域,而民间救援力量和志愿者又缺乏综合指挥,救援现场混乱。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民间救援组织发展迅速,从全国到地方建立了数以万计的救援组织,不但其专业性和救援能力没有进行专业考核,致使救援能力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缺乏综合指挥,奔赴灾区的民间救援组织及众多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等各自为战,救援现场混乱不堪,甚至出现救援人员与受灾群众“抢”资源等现状。在云南鲁甸地震期间,各地云涌的民间救援人员、志愿者与受灾群众的比例远远大于1:1,如何保障志愿者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成为了灾区的又一个新问题。

因此,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之际,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后,将会有效地管理、精准地调配民间救援力量。

第三是救援指挥的现代化、科技化迫在眉睫。在大型自然灾害来临后, “进不去、出不来、救不起”是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个现代化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必须是可以共享灾区综合基础信息、实时显示救援需求和救援力量分布、实时管理的灾区物资供需的跨部门、超界限的系统平台。比如,在鲁甸地震中,思源绿舟联合救援队深入到重灾区红石岩村后发现,该村有卫生院,只需使用现代科技将急需药品的信息传递到外界,就可以解决急需问题;该村重伤员的转运工作需要6-8小时,若通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综合调控,可以实现山峦阶梯制完成转运,转运时间可缩短为3-4小时。“因此,我们应该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李晓林委员说。

鉴于此,李晓林委员建议由国家财政拨出专款,以民政部为指导单位,由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为主要发起单位,联合国内有经验的各类社会救援机构,建设国内第一套整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三十余家主流媒体关注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政协提案

据了解,近一年来,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与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等机构,收集了相关行业专家和具有丰富应急救援赈灾经验的民间救援队及人员的需求,结合我国国情,联合国家级科研机构,已经共同研发了一个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的雏形。

“该系统应该能形成从国务院到各部委,以及省、市、县、乡、镇、村等不同权限的指挥调度机构和机制,努力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运、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管理机制。”李晓林委员说:“从而建立起从全国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救援救灾统一化的标准指挥平台和系统,避免部门之间、任务分工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和救援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 

在李晓林委员的设想中,这个系统平台运用GIS系统、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通讯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应用,将系统平台融合政府救灾序列,充分整合民间救援综合资源,构建政府救灾体系的联合体。

李晓林表示,一套有效的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可以提高救灾救援现场效率,并对今后灾情的研判和救灾力量的投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个指挥管理系统与国家的应急系统及救灾系统并不矛盾,反而是对国家应急救灾系统在某些部分的功能补充。他说:“依靠C4ISR(自动化指挥系统),完成平台指挥、信息发布、通信等综合化管理;还可以进一步建立自国务院相关部门至村一级的云数据处理系统,从而形成国家全天候、全实时、全方位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我国优秀的民间救援组织——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负责人李峰在现场,与记者分享了其团队多来救援救灾过程中看见的和遇到的问题,介绍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表示将积极发挥其团队在救援领域的专业能力、技术和资源,为该系统的建设献策献力。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