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3-08
3月6日晚,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北京代表团举行媒体视频连线采访,雷军、赵春雷、李晓林、冯乐平四位人大代表走进视频采访室,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回答记者提问,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话题积极建言。
“乡村振兴什么样?我觉得应该有个标准。”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商扶贫联盟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慈善家李晓林博士在谈到乡村振兴时说:“过去,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鼓舞了我和我的父辈两代人,这就是标准。乡村振兴也应该有个标准。”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李晓林就此讲述了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的变化,“这个村我们帮扶了20年。”李晓林回忆,当年,他带着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团队到这个村子时,路还没通,进出村需要攀岩,村民住在茅草屋里,生活确实很艰苦。“由于当地属于喀斯特地貌,老百姓种粮只能广种薄收,维持日常吃饭都困难。我们邀请农业专家对土壤进行化验,认为适合种植生姜和樱桃。于是,我们给他们捐赠了大量的种苗,产量非常好,当地生产的生姜品种也不错。”
除了农业产业方面的帮扶,还有农村建设上的。李晓林说,村子所在的峭壁下就是乌江,基金会帮村里修建了台阶,搭建起码头,开发出旅游项目,还修建了一个文化广场。村里的年轻人能歌善舞,成立了一个小型歌舞团,民俗项目由此产生。
“游客来了,可以坐游船、赏歌舞、住民宿,村子里后来还建起了连锁酒店。如今这个村的茅草屋都变成古典风格民居,远远望去非常美。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所做的一个乡村振兴样板。”李晓林自豪地说。
返 回